从《可可西里》到《南京!南京!》,导演陆川在影视界深耕多年。如今,他从电影领域跨越到舞台艺术,把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的传奇故事搬上舞台。
10月25日-27日,陆川导演的舞剧《天工开物》将登台上海文化广场,通过舞蹈、影像、现代科技的结合,让《天工开物》这本记录中国古代科技与工艺的百科全书“活”起来。
《天工开物》剧照
《天工开物》被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宋应星则被誉为“中国的狄德罗”。
人生的前四十五年,宋应星有志于科举入仕,苦考六次,一次次期待,又一次次失落。虽然每一次都落第而返,宋应星却满载而归。六次水陆兼具、长途跋涉的赶考,让他得以走访南方水田、北方旱地,实地考察生产现场、手工作坊,对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有透彻的观察。
脱下长衫,他开始用双足丈量大地,潜心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工艺。从一页白纸、一行字,再到10万字、123幅插画、130多项生产技术和工具、30多个行业科学数据……他将中国农业、手工业、制造业几千年来的实践技巧,记录于《天工开物》,很多生产技术沿用至今,甚至对亚洲、欧洲各国影响极深,代表着当时世界科学文明的最高水平。
《天工开物》剧照
“如何让《天工开物》记载的各种农技,活化为惟妙惟肖的舞蹈语言,用舞剧去呈现一部科学巨著和一位科学匠人的身影?”为此,陆川和主创团队下了很多功夫。
从农夫耕种、织女养蚕、酒曲制作到工人冶炼、打铁、抽拉风箱、浇筑……主创团队从劳作中提取出的种种动作,凝练、升华为舞者的形体和舞蹈语言。
音乐兼顾明代雅乐与民乐,以丝弦乐器为主,辅以笙、箫、钟等吹奏和打击乐。此外,音乐和声效中采集了大量劳作的原始声音素材,打铁、抽拉风箱、稻浪、耕作、劳动号子、织丝等声音素材,被巧妙运用于音乐旋律中,突出这是一部劳动人民之舞。
《天工开物》剧照
舞美设计通过对明代画卷、建筑、器物、服饰、家具等资料的研究,总结出“大、简、巧”的美学特征,“明制美学”应用于全剧。原书中123幅白描绣像的插图,具有明代版画的典型特点,也成为贯穿全剧的美学元素。
灯光和色调的设计也有讲究。明黄色的景片,亚麻色的服装,在“大考”一章中猩红的考官服装和灰暗考桌的撞色,凸显了体制的沉重感。中场过后,色调由明转暗,六次落榜如梦魇般缠绕,将观众带入宋应星的挣扎与醒悟中。
服装设计参照了明代中晚期的服饰特点,官员、百姓、工匠、农夫等人物的服装造型各有行业特色。剧中还有一个细节,大量的农夫工匠的服装设计灵感源于“中国第一陶”江西万年出土陶器的花纹,兼具原始的生命力与行业特点。
《天工开物》剧照
“硬核理工男”宋应星的传奇人生,细分为两个阶段。
青年宋应星,青春洋溢,有着满满的少年气和生命力。扮演者吕科镝是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演员,超绝的身体控制力,让他的每一个动作都轻盈飘逸,“他真的会飞!”有观众说。
老年宋应星的扮演者马蛟龙,是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蹈演员、教师,也是坐拥中外百万粉丝的舞蹈博主。他在巴黎、伦敦等地普及中国古典舞,火爆全网,让外国人惊呼“果然中国人都会功夫”。
《天工开物》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