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湖南街道风貌街区各方共议街区治理。 (采访对象供图)
“家门口公示栏,多了3个码。”最近,上海徐汇区长桥街道居民发现,这3个二维码分别对应“问题意见征集”“房屋出租登记”和“实有人口登记”。
“问题意见征集”将热气腾腾的社情民意,经由片区调度、科室联动,快捷地整合形成资源方案,后两则信息登记拓展了流动人口信息收集渠道,让数据多跑路。
资源强赋能,居民高触达,让基层干部能更自信、沉着地开展群众工作;苗头性、隐形化的治理问题也被提前发现、及时预警,化解于萌芽。
这3个码,透视徐汇推动基层减负落到实处的创新举措——创新片区治理机制。
片区,是介于街镇和居委会之间的治理单元,是街镇党工委在一线的“前哨”。2022年起,徐汇区将13个街镇划分为61个片区,每个片区覆盖4至6个居委会,服务1.5万至2.5万居民。
“下移重心、下沉力量、下放资源、下问成效。”徐汇区相关负责人说,针对基层治理普遍存在的“小马拉大车”难题,徐汇以片区赋能社区,强化问题需求导向,锻炼了队伍,也探索出超大城市中心城区基层治理新路径。
下沉力量,人人为基层解难
“片区不是简单地划片成块,是通过设置片区党委,覆盖社区特征相似、服务面积均衡、居民数量合理的区域空间,打破街区分割、填补治理盲区。”徐汇区相关负责人说,由片区党委统筹多元共治力量,“一口受理”居民诉求,“力量下沉,条块围着片区转,片区围着群众转,人人都在为基层解难”。
以一条小马路的治理为例。东西走向的南昌路,在湖南街道辖区内仅短短数十米,却因与环贸IAPM出入口、地铁口直连,是名副其实“闹市口”。道路常被共享单车“塞满”,外卖车“挤”不进停车位,索性停在车行道上。附近居民苦不堪言,复中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曹越杰无奈:“以往居民区只管围墙内,围墙外的事儿没有抓手少了资源,从何管起?”
依托“片区治理解难题报到机制”,这件事被上报片区——各方力量得以协调,按“职能就近、方便处置”的原则行动起来。一方面,街道优化南昌路停车点位布局,报请区绿化管理中心、区交通中心撤销人行道上12组花箱,增设3个停车点位;另一方面街道城建中心安排及时清运共享单车,引导停车人错位停放,为外卖车辆预留专用停车位。交警方面也全天候进行管理。
依托片区治理,很多问题的解决更直接化、扁平化、高效化。倘若街镇无法解决,还将由片区举手吹哨,各部门根据职能帮助基层解决难点问题。
事事为基层赋能,徐汇区实行“满意在徐汇”组团式服务基层机制30余年,组织区级机关单位174个党支部及党小组、1650余名干部结对街镇社区,做到“对口到片、包联到居、责任到人”。比如今年6月,结合新兴领域党建全覆盖工作,下沉整合各类力量2700余人,助力基层完成大走访首轮攻坚行动,排摸各类经营主体和单位6万余家。
下问成效,构建“631”评价体系
基层干部好不好,群众评价占大头。
去年,徐汇区制定实施《关于持续推进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的工作措施》5项30条具体举措。其中,每年仅年底开展1次综合考核,构建由“群众评价+平时成绩”构成的“631”框架体系——群众评价、基础工作、特色工作分别占60%、30%、10%。
同时,实现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各项举措,将行政编制资源向重点岗位、基层一线倾斜。截至目前,累计完成7名居民区党组织书记定向招录公务员;推动人口协管员转制社工改革,核增社工额度325名,确保人手力量和工作体量精准匹配。“负担轻了,职业有盼头,干事的劲头更足”。
为了给基层干部赋能,徐汇区城市治理学院、街镇社区治理学校、居民区社区治理教学点“1+13+N”基层培训阵地也联动贯通,累计覆盖培训各类基层治理骨干2.6万余人次。以徐家汇街道为例,围绕“推进业委会规范化运行”的小切口大难题,依托市委党校专业团队和社会组织治理能力,通过系统调研、个案分析、操作指南、专家赋能、书记带教、现场教学等多种方式,破解“三驾马车”治理难题,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社区基金会也成为社区“合伙人”——徐家汇街道沿街居委会设置全覆盖后,新居委会“四室一厅”便民室、关爱室、公益室、解忧室、议事厅的打造,就是由社区基金会链接资源赋能。如募资为困难学生设置“一平方米书桌”和数字阅读角,辐射乐山和徐虹北党群服务中心以及29个沿街居委会;智能体检互联一体机搬进沿街居委会,便于老人日常健康检测。
“片区,要求我们谋划工作时跳出条线视角,拥有更为全局的思考。”眼下,片区也成为更多年轻干部的“实训场”,他们在一线锤炼,成为肯担当、善统筹、敢破圈、能干事的优秀干部。
(原标题为《眼睛向下脚步向下,下沉力量下问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