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戴晶晶
近期,央国企频繁转让旗下新能源公司。
9月14日-20日,北京产权交易所发布多条公司股权转让预披露信息,涉及国家电网、国家电投集团和东方电气集团等多家央企下属新能源公司。
其中,国电投绿电河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转让林州林能绿色电力开发有限公司100%股权,以及邯郸德源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90%股权;东方电气集团全资子公司东方电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转让东耀新能源(张北县)有限公司95%股权。
此外,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控股的河南九域龙源能源服务有限公司挂牌转让浚县九域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51%股权、临颍县九域能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51%股权,以及舞阳县九域能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51%股权。
更早前的8月,国家电投集团已披露出售重庆、内蒙古、河北等地光伏项目。
上述转让信息叠加华能集团8月公布的新组织架构中撤去“新能源事业部”,引发“央国企收缩新能源投资”的讨论。
央国企是近年中国新能源开发的主力军,投资战略影响着市场对新能源新增装机量的预期。
2023年,全国光伏和风电新增装机总容量为292.78 GW,五大发电集团加上三峡集团的风光新增装机量接近120 GW,占比约40%。
由地方国资委控股的能源集团也不断成立或重组,在体量与业务范围扩大的同时,成为新能源市场重要的玩家。去年,北京能源集团的可再生能源装机量为21.18 GW,广东省能源集团的新能源装机规模也达到了13.64 GW。
随着风光新能源平价上网政策实施,以及新能源入市等带来电价下行,近年发电企业新能源板块的收益率呈现下降趋势。今年上半年,三峡集团旗下新能源业务实施主体三峡能源(600905.SH)整体增收不增利,华润电力(00836.HK)可再生能源利润率也出现下滑。
此外,新能源消纳压力持续显现,影响电站盈利。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今年上半年并网太阳能发电利用小时626小时,同比降低32小时;并网风电1134小时,同比降低103小时。
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蒙西、蒙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西藏风电利用率低于95%;在光伏发电利用率方面,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的利用率分别为91.9%、90.9%、94.3%和71.1%。
上述因素被视为央国企收缩新能源投资的重要原因。
但一位电力行业资深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央企收缩新能源”实际上是伪命题。他认为,主营发电的央企面临着水电资源少、火电长期盈利性无法保证、核电资质稀缺等问题,加上火电前几年的亏损,新能源仍是它们的最好投资选择。
“发电集团的投资是持续投资,挣多挣少基本不会停,顶多可能增速上有变化。”该人士称,其它企业可能对回报率较敏感,而央企的企业性质和市场角色是不同的。
在“双碳”目标提出后,《关于推进中央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到2025年,中央企业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比重达到5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营收比重不低于30%。
发电央企后续也各自公布“十四五”新能源规划,五大发电集团装机目标普遍为到2025年,新增新能源装机70-80 GW或非化石能源装机超过50%。
从今年的投资情况看,新能源也仍然是发电央企的主战场。
今年年初,华能集团34 GW的新能源项目集中开工复工,并全年预计安排新能源基建投资1500亿元,高于2023年的投资额“超1000亿元”。据界面新闻获悉,华能集团新组织架构中撤去的“新能源事业部”职能,实际上被划归到新成立的几个部门中。
9月5日,国务院国资委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央企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持续加大,完成投资超过1万亿元,同比增长达24%。
另外华润电力也在中报中表示,将继续全力以赴加速发展、建设风电和光伏项目。“十四五”期间新增40 GW可再生能源装机,预计到2025年底,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超过50%。
在上述央企转让资产的同时,近期也有不少央国企仍在不断成立和收购新能源公司。
9月21日,中船科技(600072.SH)发布《全资子公司出售资产的进展公告》,华电集团旗下华电冀北新能源有限公司和华电新能新疆哈密新能源有限公司拟收购多个新能源资产,总价约为8.7亿元。
8月28日,广西能源(600210.SH)公告称,为加快推进公司风电、光伏等新能源项目,发展壮大电力主业,公司拟自筹8亿元设立两家新能源公司。
8月15日,电融新能源发展(广东)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正式成立,由国电投绿电河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担任执行事务合伙人,注资总额达到17.48亿元。经营范围为太阳能发电技术服务、新兴能源技术研发以及节能管理服务等。
上述业内资深人士表示,随着新能源规模、系统比重不断扩大,“新能源”势必成为常规能源,回报率势必不断下降。由于市场竞争逐步加剧、运维要求越来越高,新能源由大型央国企长期持有的特性日益凸显。
标普全球评级曾指出,中国国有发电企业大都拥有较低的融资成本和多元的再融资渠道。凭借强劲的电力需求、利用小时数的改善、有利的电价,平价上网新能源项目带给中国发电企业的回报应该会保持在可持续的水平。
不过,相比此前追求装机量的增长上,央企未来对新能源的投资应会更注重做精做优,押注优质资产。
例如,作为中国最大的光伏发电企业,国家电投集团的一系列出售加新成立动作,就与优化自身资产结构有关。
今年7月,中央巡视组对多家央企新能源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中指出,国家电投被指光伏产业大而不强,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巡视反馈认为需长期整改的事项。
8月27日,国家电投集团旗下电投能源(002128.SZ)公告称,为优化产业布局,提升资产质量,拟对外转让公司持有的山东那仁太新能源有限公司全部股权。
山东那仁太新能源有限公司主要为推动山东省100 MW户用光伏发电项目而成立,已投产9.99 MW。电投能源认为,上述公司2023年净资产收益率为1.8%,属低效资产。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对界面新闻表示,新能源是战略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战新产业科技含量高、周期长,或影响国资委短期经济考核。目前,需要保证战新产业有足够的投资,又要保证利润增长,经济量的增长和质的增长具有同一性,要求两项兼顾。
国家电网出售旗下新能源资产则与发电企业的逻辑并不相同。2002年,国务院下发《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提出政企分开、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的改革方向,国家电网独立运营电网业务,不再拥有发电资产。本次出售或与继续推进主辅分离有关。
此外,国家电网拟出售的浚县九域龙源新能源有限公司和临颍县九域能源风力发电有限公司,2023年分别亏损2307.87万元和1444万元,负债率分别为85.8%和83.5%,财务状态较差,从优化资产配置的角度也能理解转让的必要性。